中国民俗趣谈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趣谈 > 中国民俗趣谈

仫佬族的风俗习惯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仫佬族的风俗习惯--聚居地

仫佬族是由古代的“僚人”发展演变而来的,晋人常璩《华阳公志·南中志》中,即有关于“僚人”在云贵高原云岭山脉南沿一带活动的记载。唐宋以后,《岭外代答》、《溪蛮丛笑》等史籍中出现了“僚”、“伶”人们共同体的记述。《天河县志》、《大清一统志》说:“伶人又名僚,俗名姆佬”,可见仫佬与僚、伶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学术界一般认为,仫佬族是从僚、伶中分化出来形成的。历史上并未把仫佬族当成一个民族看待,1953年8月30日经过民族识别,仫佬族才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仫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绝大多数居住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环江、河池等县境内,与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毛南族、水族等民族杂居。

仫佬族至汉朝开始以族为姓。仫佬族之有姓有名,是汉族文化影响的结果。近代仫佬族中有罗、银、吴、谢、潘、梁、周、韦、张、黄、吕、包、覃、卢等姓,其中以罗、银、吴、谢为大姓、人口最多。仫佬族多是同姓聚族而居,自成村落。有的族内设有族长,通过推举产生,有的没有。但都有“冬”的组织,设“冬头”,冬下设“房”,这是血缘聚居的遗迹。由于自然条件及社会因素,罗城仫佬族长期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经济没有得到大的发展。据一代廉吏于成龙的描述,其古时的状况是“蒿草弥漫,无人行径”;“黄毛直抵城下”;“城内居民六家,茅屋数椽”。因此,其艰苦条件可见一斑。在罗城成立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之时还是国家一级贫困县,但是在省政府的重视下罗城得到不少的发展,经济面貌逐渐改善。

仫佬族居住的地区青山环绕,溪水长流。

仫佬族居住的地区青山环绕,溪水长流。江河两岸,山间坝子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仫佬族以种植水稻著称,早在宋代,龙江沿岸人民(包括仫佬族)即已“种稻似湖湘”。此外,仫佬族还种植玉米、红薯、芋头、谷子、小麦、荞麦、高粱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黄豆、芋麻、芝麻、油菜等。早在明代,仫佬族已使用铁制农具和畜力耕种。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与附近的汉壮民族大体相当。仫佬族地区的手工业也很早就有了发展。《说蛮》、《大清一统志》都有关于仫佬族“善制刀”的记载。仫佬族打制铁器工具和烧制缸瓦及陶器手工业,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明代就有了本民族的铁匠。仫佬族制造的沙罐在附近一带很有名。

由于仫佬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硫磺资源,素称“煤乡”,因此,仫佬族人民采煤矿形成了传统。明清时代的文献记载,有仫佬族人民采煤为生,掘地为炉、烧制沙罐。民国时期,仫佬族地区的煤矿开采量扩大,矿厂雇用了大批仫佬族人民(矿31)。使仫佬族成为生产工人占人口比重较大的少数民族。仫佬族地区如今拥有煤矿、水泥、化肥、农药、农机修造、建筑材料、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等许多企业。交通运输十分方便。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根本变化。

(编辑:www.zgwhw.com)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东乡族生活习俗

下一篇锡伯族的风俗习惯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