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民俗新闻动态

展陈有朝气 文创接地气——企业博物馆创新与可持续运营观察


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热度:

  新华社北京8月14日电 8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展陈有朝气 文创接地气——企业博物馆创新与可持续运营观察》的报道。

  在中国建筑科技馆体验手工斗拱、鲁班锁的拼接技巧,领略建筑之美、畅享科技之光;在武汉桥梁博物馆走进武汉长江大桥钢梁“施工现场”,立志成为“了不起的桥梁工程师”;在核工业建设展览馆透过详实的历史资料,体悟“创新奉献”的核工业精神;在武钢国家工业遗址公园一号高炉原址,一键点亮红光熠熠的“铁水”,仿佛置身人声鼎沸的生产现场……

  这个暑期,武汉多家企业设立的博物馆、展览馆通过专、深、精的展览内容,以及新、奇、特的展陈形式,成为市民和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场所。多家企业博物馆通过深耕企业文化,逐步探索出一条聚焦传统、开发文创、文旅深度融合的道路,使得原本小众的企业博物馆彰显大作为。

  图为中国建筑科技馆。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打造城市新地标

  中间高起犹如破土而出的“种子”,被水波状的“叶片”包裹着向天际延伸,合院环绕其四周,仿佛一幅建筑山水的绝妙图景,点亮整个光谷。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的中国建筑科技馆,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格外抢眼。暑期,这里成为青少年观众游览、研学的最佳选择之一。

  步入馆内,映入眼帘的是圆形序厅,在这里可以仰望《天文图》,俯看现存最早的中国地图《禹迹图》,在此体悟古人对天圆地方的宇宙探索。走进古代建筑展厅,古朴典雅的气质扑面而来,能抵抗10级地震的中国第一塔——应县木塔等古代经典建筑模型,让人不由惊叹古人对建筑美学的极致追求。在现代建筑展厅,“黑科技”尽显。可抵抗14级飓风、施工速度达到3天一层楼的“空中造楼机”,让上海中心大厦屹立云端的“定楼神器”阻尼器,都可一一近距离目睹。荆楚建筑展厅内,全息影像技术立体还原了武汉火车站、天河机场T3航站楼等经典建筑,诠释科技创造价值、智慧构筑世界的内涵,让观众对经济脉动与人文精神的美美与共有了更高期待。

  从河姆渡时期的榫卯建筑结构,到千年前的飞檐廊阁;从现代建筑的科技体验,到未来建筑的天马行空……漫步中国建筑科技馆,处处都能感受到文物“说话”、历史“发声”所呈现的鲜活场景,仿佛穿梭于时光隧道。

  展览的尾声是“两山”医院建设纪实馆。展览遴选特别通行证、按满红手印的请战书、写满祝福语的防护服、沾满泥土的安全帽等40余件代表性的抗疫实物,展现以中建三局建设者为代表的逆行者彰显的“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几位游客看完《两山战“疫”》纪录片后不禁眼眶湿润,表示深切体会到了“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国建筑科技馆馆长连红介绍,该馆由中建三局投资建设运营,按照国家一级博物馆、5A级景区标准打造,免费对外开放。展馆于2020年8月19日正式开馆,3年来累计接待观众65万余人次,平均每个开放日1200人次,成为武汉的一座城市新地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城市发展离不开科技之光的照耀,也需要自然、人文、历史之美的融合。中建三局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卫国表示,中建三局积极服务文化强国、科技强国战略,将中国建筑科技馆打造成全国首家以中国建筑和建筑科技为主题的展馆,旨在普及建筑知识,传承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匠心精神,促进现代建筑科技创新发展。

  与中国建筑科技馆相距30公里的武汉桥梁博物馆,是另一处特色鲜明的武汉城市地标。作为我国第一座长江大桥的设计建造者,中铁大桥局集团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的国内首家以桥梁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由3000平方米室内馆及2万平方米室外桥梁主题公园组成。

  在这里,观众可以系统了解中国古代桥梁、近现代桥梁、世界桥梁、桥梁科技发展、桥梁文化等专业内容。该馆以“天堑变通途——古今中外话桥梁”为主题,生动呈现了世界桥梁和中国桥梁的鲜活历史。

  这个暑假,排队体验5D影院、港珠澳大桥VR极速飞车互动项目的观众络绎不绝。科技助力,让观众从听觉、视觉、触觉等方面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桥梁的魅力。在模拟还原的武汉长江大桥钢梁施工现场,展出了当年使用的铆钉风枪,很多游客以等比例模拟建造的武汉长江大桥管柱纪念碑为背景拍照留念。几名外国游客伫立在茅以升、詹天佑、李国豪、李文骥等桥梁科学家的巨幅油画和雕塑前,拍照留影。

  武汉桥梁博物馆馆长成莉玲介绍,自4年前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开馆以来,已接待50多个外国团体参观,有效擦亮“中国桥梁”国家名片。

  创办历史“大学校”

  “开放!华中首个核建设主题展览馆等你来。”近期,位于武汉的核工业建设展览馆通过各网络平台向社会推介了重新布展后的重点功能和预约通道。

  日前,记者走进核工业建设展览馆,切身体会我国核工业从无到有的创业历程。展馆集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核建设主题展示、核科普功能于一体,集成浮雕、绘画和多媒体互动技术,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加之100余件核工业不同时期的历史资料、物件和10余个重点工程项目模型,生动展现了我国核工业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参观者深入了解“两弹一星”精神,以及“四个一切”“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核工业精神。

  中国核工业第二二建设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冯雪茹介绍,核工业建设展览馆全新升级后将走出企业、走向社会,目前已被中核集团列为第二批党性教育基地,正在申报各级科普基地。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60%以上的旅游者将中国博物馆作为文化休闲目的地。因企业而建的博物馆向社会开放,吸引游客并提供科普知识、提升审美、浸润人心等公共服务,是可持续运营的基础。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也是文化客厅和文化名片,见证国家的历史,跃动民族的根脉。

  时间倒退回“一五”期间。彼时,武汉青山这片长江右岸的滩涂,被选址为新中国第一家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武钢的建设基地。1958年9月13日,这个在中国钢铁工业史上有着特别意义的一天。下午3时25分,武钢一号高炉出铁口打开了,顿时金星飞舞,铁水蜿蜒而下,最后凝成铁块。“当天,毛主席亲眼见证了武钢一号高炉出铁。他的衬衣被汗水浸透,面向高炉前方庆祝的人们挥动手臂,全场3000多人掀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我的父亲也在现场。”72岁的武钢老职工胡昇回忆说。

  2019年10月,武钢一号高炉完成历史使命,正式关停。原地改建的国家工业遗址公园及展览馆于今年初对外开放——直冲云霄的炉身和钢架刷上了红色和绿色的油漆;高炉东边的工业遗址主题园已建好喷泉、草坪……游客可以在此感受紧邻的厂区铁路运输和周围仍在运营的高炉钢铁生产氛围。

  作为挺起中国“工业脊梁”的武钢也成为全国各地来武汉研学旅游的首选地之一。来自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200多名学生特意来到武钢“打卡”。“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而武钢正是这种英雄气概的缩影。看到饱含工业印记的一号高炉、整洁的工厂环境、智能化的操作设备,孩子们可以从中了解到民族何以发展和兴旺。”副校长黄文武说。

  谈起武汉桥梁博物馆的“高光时刻”,中铁大桥局集团党委宣传部部长舒智明自豪地说,武汉桥梁博物馆不断优化展示展陈,让桥梁科学家的故事和新时代桥梁故事“活”起来、“潮”起来、“火”起来,先后荣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汉港澳青年交流驿站暨国情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此外,武汉桥梁博物馆组建以院士、设计大师、教授级高工、桥史专家等为主要成员的桥梁科普专家团队,并加强专业科普团队、科普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依托桥梁博物馆定期开展“桥梁大讲堂”“了不起的桥梁工程师”等科普活动,深化“桥博+党建”“‘四史’实践教育进桥博”等品牌活动,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6所高校联合开展“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

  “将思政课堂从学校延伸到企业,从教室延伸到博物馆,让学生从书本走向社会……我馆立志于让广大观众进一步感受一座座超级工程跨江越海的豪迈,增强青年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舒智明说。

  中国建筑科技馆教育培训部负责人刘芳介绍,近年来,中国建筑科技馆围绕学术研究、社会教育和科普活动,举办鲁班讲坛、开设匠心课堂、组建“传承匠心”志愿服务队,打出弘扬建筑文化、“筑”力美好生活的组合拳。这家“第二课堂”已累计开展1500余场科普教育活动。

  拧紧发展助推器

  2022年11月4日,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在武汉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举办,中国首家桥梁文创品牌“乔公子”一时引起参会者的广泛关注。

  “乔公子”是中铁大桥局武汉桥梁传媒有限公司推出的集桥梁文创设计、研发、生产及销售于一体的文创品牌。通过创意设计将桥梁博物馆的藏品元素融入丝绸绣品、摆件、咖啡套杯、瓷器等不同载体,“乔公子”以造桥匠心打造中国风、潮流风、“桥”见武汉等系列文创产品700余款,设计研发了武汉长江大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江苏常泰长江大桥等金属模型、木质拼装模型等百余项。

  “乔公子”正是桥梁博物馆依托武汉桥梁传媒有限公司推动文博、文旅、文创融合的实践。中铁大桥局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张敏表示,继续以市场化手段深化桥文化传播,推动“天堑通途”特色桥文化从企业走向行业、从行业走进大众。

  如何将博物馆转化为企业的文化资本,将馆藏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张敏认为,企业博物馆要坚持创新驱动,加强开放的数字博物馆建设,深化与业界的交流互鉴,并从“博物馆+剧院”“博物馆+电影”等方面入手,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营收新模式。

  “当下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大众对于博物馆越来越多的持续关注。”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谭平说,近年来,在新兴科技和多媒体传播渠道的加持下,博物馆越来越重视展览观众的体验感、沉浸感和参与感。博物馆功能也从向大众“传播文化”到与大众“共享文化”。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建筑科技馆正积极推动展览“走出去”“引进来”,策划“中华营造·梁思成、林徽因”等展览,并通过主办或承办大型活动,探索创新文旅融合、促进文化消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核工业建设展览馆在活动场地、人才交流、宣传推广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打造创意IP。武钢依托国家工业遗址公园建设宜居城市中的“森林钢厂”,以转型升级的勃勃生机彰显中国工业城市的崭新面貌。




上一篇2023上海书展行业高峰论坛举行

下一篇意大利罗马:博物馆度周日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