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郎哪格给嘎…
呵妮哪!
我骑着阔力(神鹰),
飞过千层云、万重山;
我骑着胡萨(天鹅),
飞过千条河、万条江;
我要去寻找…
木竹林莫日根的踪影。
我要把他的故事,
给大家歌唱!
——《木竹林莫日根》(节选、意译)
连通中国南北的同(江)三(亚)公路的北端起点是位于黑龙江省同江市的三江口广场,一江之隔便是俄罗斯。从这里往南可以直达海南三亚,再往南就到了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三江口广场旁边有个赫哲族博物馆,可从中了解中国少数民族赫哲族的渔猎文化。因为这个博物馆,今年,三江口和巴厘岛“连通”了。
11月23日,在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六届会议上,中国申报的“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以下简称“伊玛堪”)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继羌年、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木活字印刷技术等之后中国的第7个入选项目。
赫哲族目前只有4600余人,是我国人数较少的民族之一。赫哲族有语言无文字,用赫哲语说唱的伊玛堪便成为记录赫哲族历史、风俗的活化石。“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歌儿满江鱼满仓。”歌唱家郭颂演绎的《乌苏里船歌》,便是采风自伊玛堪。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语言环境的消失,现在会说赫哲语的只有二十来人,且大多只能传唱两三个片段的伊玛堪,传承已岌岌可危。“入选名录,一方面说明伊玛堪的艺术价值很高、具有全球性,另一方面让我们对完成履约要求战战兢兢。我们要保护好、传承好、运用好这一文化瑰宝,向世界交出优秀答卷。”黑龙江省文化厅厅长宋宏伟说。
这,已成为黑龙江省非遗界的思考与追求。
吴明新在演述伊玛堪
赫哲人和伊玛堪说唱
12月初的同江,下午3点多天就黑了。三杯酒下肚,吴宝臣唱起了传承自爷爷吴连贵的伊玛堪。悠扬浑厚的声音响起,席间顿时寂静。“赫哲族世居东北,大雪封山的时候,伊玛堪就是赫哲人最好的娱乐活动。”吴宝臣说,“这也是我们赫哲族的历史。”
赫哲族世居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现在聚居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敖其镇敖其赫哲族村、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和八岔赫哲族乡,以及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俄罗斯境内有3万余赫哲人,当地称为“那乃族”。赫哲人此前以捕鱼狩猎为生,现大多从事种植业、手工业。赫哲族和满族共有一个祖先,后逐渐分化。清朝中期有了“赫哲”的称谓,1934年出版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则从学术上确立了这个名称。
“鱼皮制衣酒敬神,狗拉雪橇赫哲人。”吴宝臣说的这句俗语生动地描绘出赫哲族渔猎文化的特点:赫哲人用鱼皮来制作衣服,由此产生了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赫哲人喝酒前习惯用手指蘸酒后往外弹,意为敬神,且开场需先喝三杯;冬天,赫哲人会乘坐由狗拉的雪橇出行,由此和“使鹿鄂温克”并称“使犬赫哲人”……这一切有关赫哲人的渔猎生活、风俗人情、爱情故事,都被伊玛堪忠实而传神地记录着。
伊玛堪以赫哲语叙事,散韵兼行,在一人无伴奏情况下即兴表演,说唱交替进行,描述部落战争、反击妖魔的传说以及风土人情,以“莫日根”(英雄)为主题的故事居多。伊玛堪的演述人被尊称为“伊玛卡乞发”,往往家族内世代相传。伊玛堪分“大唱”和“小唱”。前者以说为主,侧重表现“莫日根”的长篇故事;后者以唱为主,侧重表现抒情性的短篇故事。现已采录的伊玛堪有50多部,代表性作品有《满斗莫日根》、《英土格格奔月》、《亚热勾》等。
“伊玛堪古朴平实,讲究合辙押韵,唱腔带有原始粗犷的山野气息,并可以随内容变化。以前优秀的伊玛卡乞发可以连续说唱半个月,现在的伊玛卡乞发能唱的则往往是片段,数量还比较少。”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景堤介绍。
可以说,伊玛堪就是赫哲族的英雄史诗。“一个拥有英雄史诗的民族分外令人景仰……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赫哲族的《伊玛堪》。英雄史诗浓缩着一个民族的历史精神与文化精华,是一个民族有声有色的灵魂。”著名民间文艺家冯骥才曾如此赞美。
在将伊玛堪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会议决议上如此写道:“伊玛堪说唱有助于赫哲人的认同和凝聚,构成其历史和价值观的载体,并为之提供了连续感,在季节性劳作和节庆活动中发挥着集体记忆、教育和娱乐的功能。”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新网-中国文化报 2011年12月07日 16:17
【本文责编:思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