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史话 >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德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的两难选择


作者:安德明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参考文献:
American Folklore Society. 2004. “American Folklore Society Recommendations to the WIPO Intergovernmental Committee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Genetic Resources,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Folklore.” 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 117(465):296–299.
Bendix, Regina. 1997. In Search of Authenticity. The Formation of Folklore Studies.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Brown, Michael. 2003. Who Owns Native Cultur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raburn, Nelson. 2005. “Whose’s Authenticity? A Flexible Concept in Search of Authenticity.” Cultura y Desarrollo 4:17-26.
Hafstein, Valdimar. 2004. “The Politics of Origins: Collective Creation Revisited.” 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 117(465):300–315.
Intergovernmental Copyright Committee. 1973. “Proposal for International Instrument for the Protection of Folklore.” Intergovernmental Copyright Committee, Paris, 12th session.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00/000058/005845eb.pdf
Klein, Barbro. 2006. “Cultural Heritage, the Swedish Folklife Sphere, and the Others.” Cultural Analysis 5:57-80.
Layton, Stone, and Thomas. 2001. Destruc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Noyes, Dorothy. 2006. “The Judge of Solomon: Global Protections for Tradition and the Problem of Community Ownership.” Cultural Analysis 5:27-57.
Rikoon, J. Sanford. 2004. “On the Politics of the Politics of Origins: Social (In)Justice and the International Agenda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Folklore.” 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 117(465):325–336.
UNESCO. 1989. “Recommendation on the Safeguard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olklore” (《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09/000926/092693mb.pdf
UNESCO. 2003.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3/001325/132540e.pdf
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3/001325/132540c.pdf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1993. “Establishment of A System of Living Cultural Properties (Living Human Treasures) at UNESCO.”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09/000946/094624eo.pdf
安德明:“多尔逊对现代中国民俗学史的论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6期,第6671页。
安德明:“美国公众民俗学的兴起、发展与实践”,《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总第127期,第9196页。
鲍曼,理查德:“民俗界定与研究中的‘传统’观”,杨利慧、安德明译。《民族艺术》2006年第2期,第20-25页。
航柯,劳里:“民间文学的保护——为什么要保护及如何保护”,白琳、万琼译。见:中芬民间文学联合考察及学术交流秘书处编:《中芬民间文学搜集保管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1329页。
洪长泰:《到民间去——19181937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董晓萍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
简涛:“德国民俗学的回顾与展望”。见:周星主编:《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808858页。
吕建昌、廖菲:“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国际认同——兼谈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法律地位”。《中国博物馆》,2006年第1期,第1017页。
吕江:“文化知识产权在新国际民俗学中的凸现”。《民族艺术》2005年第4期,第813页。
普罗特,林德尔:“定义‘无形遗产’的概念:挑战和前景”。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关世杰等译:《世界文化报告: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2000)》(World Culture Report 2000: Cultural Diversity, Conflict and Pluralis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47148页。
施爱东:“从‘保卫端午’到‘保卫春节’的追踪与细说”。《民族艺术》2006年第2期,第619页。
田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议”。《文化研究》2006年第3期,第3035页。
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苑利:“《名录》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1318页。
钟敬文:“‘五四’前后的歌谣学运动”。见:钟敬文:《新的驿程》,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104122页。


[] 例如,向云驹(2003:34~41)、吕建昌和廖菲(2006)等,对这一运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内的来龙去脉,都有比较细致的论述。
[] 向云驹(2003:35~37)在介绍UNESCO早期关于民俗(民间文学)保护问题的文献时,对民俗学者在其中所做的工作有所涉及。
[] 国外民俗学、人类学界,在这方面却已经有很多深刻的分析和探讨(参看:Hafstein, 2004; Rikoon, 2004; Noyes, 2006; Klein, 2006; 鲍曼,2006)。
[] 参看:航柯(1988)。这篇文章的中文译本把该报告所涉及的保护对象“folklore”译为“民间文学”而不是“民俗”。我在此处引用时,根据上下文把它改为“民俗”。
[] 例如,19世纪90年代早期,门诺派传教士亨利·沃斯(Henry Voth)在霍皮印第安人部落中生活的几年时间当中,通过文字和照片,详细记录了该族人日常生活和农业劳动的细节,其中包括大量有关宗教活动的照片。其后他把这些内容全部发表,而且还不断再版,结果给霍皮人造成了很大的精神伤害。因为公开发表有关霍皮人重要仪式的照片,冒犯了他们对于神圣知识的传统信仰(Brown,2003:11-16)。
[] 2007年4月,我应邀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作学术报告时,该校人类学系Nelson Graburn教授提醒我,应该注意这一运动的直接源头是韩国政府向UNESCO的提案,而这实际上体现了十分复杂的全球化时期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后来,又承蒙他寄赠他在这方面的论文(2005)。这些都对我颇有启发。谨此致谢。
[] 例如,洪长泰(1993:87~88)指出:“1910年末至1920年初,中国知识分子对民间文学兴趣的增长,是以一种紧迫的心理压力为标志的。像在西方发生过的情形一样,中国民间文学家也普遍感到民间文学正在消失。他们认为,现代文明正在收音机等电气化设备、铁路修建一类的交通发达和迅速都市化等趋势的掩护下,向纯朴宁静的乡村社区发起蚕食进攻。”而这种认识,成了早期中国民间文学研究者积极搜集民间文学作品的主要动力之一。
[] 在这一问题上,Regina Bendix(1997)有十分详尽而富有启发性的梳理和批判。
[] 该《建议案》的中文版本中所谓的“民间创作”,参照其英文版本来看,实际上就是“民俗”。对这一问题,本文稍后将做详细解析。
[] 例如,2002年,澳大利亚土著人中的激进分子,移走了议会大楼的国徽,并声称澳大利亚国徽上的袋鼠和鸸鹋形象属于土著人的文化产权,他们要从“殖民者的国徽上”收回自己的神圣动物的形象。另一批土著人则要求澳大利亚国家航空公司停止用袋鼠作标志,因为袋鼠是澳大利亚土著的知识产权。在秘鲁,一个安第斯农夫团体公开指责美国授予该国一家公司的两项专利权,允许这家公司生产和销售一种芥末类植物的提纯物。而这种芥末类植物属于安第斯的传统农作物,是安第斯人几个世纪以来用以提高家畜繁殖力的物种,如今却被该公司作为提高人类性能力的自然产品在销售(Brown,2003:2)。
[11] 例如,杨利慧2006年春节期间在河南淮阳太昊陵调查时,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庙会现场有许多出售手工艺品泥泥狗的艺人,其中一位是被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虽然他的这个证书帮助他吸引了更多顾客,却让周围其他的同行与他保持了很远的距离,他们不仅对他的这个身份很不服气,还有很多批评——杨利慧为我提供了这则资料,特此致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2008-6-7 00:25
【本文责编:王娜】



 7/8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黄涛]语言文化遗产的特性、价值与保护策略

下一篇[乌丙安]“泰山石敢当”和石神崇拜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