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史话 >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田青]中韩共同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田青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由于它与中国端午节的历史文化渊源,导致中韩两国学术界和民间舆论一度在这一问题上出现激烈争议。

      本月7日至8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与韩国韩中文化艺术FORUM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韩文化艺术界高层学术论坛在韩国首尔举行,出席该论坛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在发言中就当年的江陵端午祭申报事件给予正面回应,其文客观平正,显示了一个中国学者和非遗工作管理者的求实精神与开阔胸怀。

      从冲突到携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内含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生命的DNA。它不仅展现出世界各国人民无限丰富的创造力,而且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世界的文化生态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蕴涵民族精神家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猛烈的冲击,有的正面临着消亡,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

      ■ 早在20世纪60年代,韩国就开始着力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搜集和整理。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有非常可贵的可资借鉴的经验。

      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较早,而且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早在20世纪60年代,韩国就开始着力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搜集和整理,并于1962年制定了《韩国文化财保护法》。半个世纪以来,韩国已经陆续公布了1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根据其价值大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不同等级,由国、省、市及所在地区分别筹资资助。此外,韩国政府还制定了金字塔式的文化传承人制度,对于最顶层被授予“保有者”称号的最杰出的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家给予他们用于公演、展示会等各种活动以及用于研究、扩展技能、艺能的全部经费,同时政府还提供每人每月100万韩元的生活补助并提供一系列医疗保障制度,以保证他们衣食无忧。

      韩国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对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言是非常可贵的可资借鉴的经验。近年来,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2004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政府和各级社会组织积极开展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宣传活动。中国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等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还建立起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体系,目前已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1175项,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与评审工作马上就要启动。入选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由中央财政拨款予以保护,省、市、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由各省、市、县自己筹措资金进行保护。同时,中国还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已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777名,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一定的经济补助。自2006年起,由文化部门倡导,在北京及全国各地举办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展览、民俗节庆及学术研讨会等活动,通过各种传媒向全国民众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保护意义。中国政府还规定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在此期间,全国各地都举办各种有关活动。中国所采取的政府、专家学者及普通大众三者联动的保护机制,有效地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全国上下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

      ■ 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有着一套完整的、与中国的端午节既有关联性又有差异性的民俗活动。

      2005 年11月, 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Gangneung Danoje Festival)”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我们为此感到高兴。

      但是,由于一些媒体的误导,在中韩两国民间引起了一些不同的声音。端午节是中国古老而重要的节日,在中国起源并传承至今,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节日文化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却有着一套完整的、与中国的端午节既有关联性又有差异性的民俗活动。中国的端午节主要纪念的是伟大诗人屈原并在全国各地存在着十分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同样存在着普遍性与地方特异性并存的现象;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是从酿制神酒开始,主要内容包括在大关岭举行的萨满祭祀、祭拜山神以及大关岭国师城隍和女城隍等一系列祭祀仪式。中国的端午节民俗活动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儿童戴荷包、五毒兜兜等,意在驱毒辟邪;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民俗活动包括官奴假面戏、农乐竞赛、鹤山奥道戴歌谣、拔河、摔跤、荡秋千、汉诗创作比赛、射箭、投壶等,多为民众娱乐活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文化传播网 2009-05-08 09:01
【本文责编:思玮】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乌丙安]21世纪的民俗学开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缘

下一篇[周菁葆]当代维吾尔木卡姆研究的理论思考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