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苑利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五、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含价值的限定
从遗产所展示给我们的内涵上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简单定位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各种传统文化事项,显然也过于宽泛。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日韩等国经验,要想申报世界级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或科学价值,没有这几项硬条件作保障,要想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是不可能的。
总之,在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全新概念时,我们至少要在传承主体、传承时限、传承形态、遗产价值、遗产涵盖范围等几个方面做出严格限定。
下面,我们再来谈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过程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将各种“工具”、“实物”及“制成品”等亦当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前,无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是国内学术界,几乎都将“在讲述、表演、实施这些技艺与技能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实物、制成品及相关场所”统统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这种做法值得商榷。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方式传承至今,且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及科学价值的知识类、技术类与技能类传统文化事项。而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各种“工具”、“实物”、“制成品”即或对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特殊意义,也不能视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不能一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误区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将“相关空间”(也有单称之为“文化空间”的)一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理论上说,“文化空间”理念的提出,对于从整体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同其所生存的外部环境一并保护起来,才有可能做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但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空间之中,如果我们不顾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固有分类,而将其中的某些项目以“文化空间”的名义单独申报,势必会造成分类上的混乱,这也是分类学理论所不容的。那么,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就不能使用“文化空间”这个概念了呢?当然不是。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公布的前三批《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来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虽然不提倡单项遗产(如歌舞表演)作为“文化空间”申报,但并不反对那些具有综合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文化空间”的名义单独申报。在这种情况下,如某一地区或某一村寨的文化遗产种类异常丰富,而彼此间的关联度又很强,单独申报哪一项都不利于对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整体保护时,我们就可以考虑将这里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包成一个整体,并以一个完整的“文化空间”的名义独立申报。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文化空间”不宜过大,最好能以村镇为单位,这样保护起来相对容易,也更具可操作性。
综合以上诸点,我们似乎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这样一个界定: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人类特别是那些具有特殊知识、技艺与技能的人们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的形式传承至今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与科学价值,足以代表一方地域文化并为当地民众、社会所认可,且具普世价值的知识类、技术类与技能类传统文化事象。这类遗产主要分布在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传统工艺技术(含文物修复技术)、传统节日、传统仪式、生产知识、生活知识以及含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之文化空间等几个方面。由于这类遗产通常多以“看不见”、“摸不着”的形式存在于匠人、艺人等传统文化传承人头脑中,给申报、指定、传承、保护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日韩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国在指定这类文化遗产时,也将这些遗产的传承人一并指定。 (来源:河南社会科学)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上一篇: [陈宗花]浅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标准问题的反思
下一篇: [杨敏 王勇]原生态“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学校体育并活性传承研究
标签:
【相关文章】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层级及其呈现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报告
[胡玉福]非遗扶贫中受益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认定制度的探索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研究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型的路线图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与时间赛跑 莫让“人去艺绝”
古徽州制墨技艺传承人:古法制墨需要现代传承
百年“纳顿”谁来传承
人走艺绝 浙江非遗抢救记录进入读秒时间
回归生活,才算存活——非遗传承人的无奈与希望
温浩东:保留好彝族传统服饰的“火种”
记录中国非遗人的坚守与荣光——2017“中国非
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的“刻版”生活
“东郎”陈兴华:苗族史诗“亚鲁王”必须传下去
[张兆林]聊城木版年画生产传承中的女性角色研
[岳永逸]本真、活态与非遗的馆舍化
[杨利慧]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以导游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承人
[张巧运]浴“难”重生:一个羌族村寨灾难旅游和
[刘锡诚]对民间文学类非遗数字化采集的一些理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
[代表作]维吾尔木卡姆
[林继富]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批评
[刘锡诚]“非遗时代”的民间文学及其保护问题
居素甫·玛玛依:国宝级的“玛纳斯奇”
颜志图:不做羊城最后一个讲古佬
[刘锡诚]“非遗”产业化: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吕蓁立:一位民间手艺人的大国工匠情怀
[施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学术担当
[舒可文]传家宝──工匠们述之守之的传承故事
[叶舒宪]非物质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天三夜唱不完的歌:记《阿诗玛》口头文学传承
[黄龙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民俗学
故事奶奶李明带着美丽故事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