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丙中 中国民间故事网
摘 要:这个对话围绕的主旨是如何在村落、如何在当下书写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关怀的民族志。这种民族志所要求的田野作业必须正视知识生产的在场, 把乡村设定为村民、知识分子和国家发生持续互动的舞台 。
关键词:民族志;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生产
(本文刊于《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阅读全文请下载PDF版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篇: [廖丹]从传统音乐的三个特性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下一篇: 村社文化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命脉
标签:
【相关文章】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层级及其呈现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报告
[胡玉福]非遗扶贫中受益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认定制度的探索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研究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型的路线图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与时间赛跑 莫让“人去艺绝”
古徽州制墨技艺传承人:古法制墨需要现代传承
百年“纳顿”谁来传承
人走艺绝 浙江非遗抢救记录进入读秒时间
回归生活,才算存活——非遗传承人的无奈与希望
温浩东:保留好彝族传统服饰的“火种”
记录中国非遗人的坚守与荣光——2017“中国非
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的“刻版”生活
“东郎”陈兴华:苗族史诗“亚鲁王”必须传下去
[张兆林]聊城木版年画生产传承中的女性角色研
[岳永逸]本真、活态与非遗的馆舍化
[杨利慧]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以导游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承人
[张巧运]浴“难”重生:一个羌族村寨灾难旅游和
[刘锡诚]对民间文学类非遗数字化采集的一些理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
[代表作]维吾尔木卡姆
[林继富]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批评
[刘锡诚]“非遗时代”的民间文学及其保护问题
[乌丙安]文化记忆、文化修复、文化主体
[康丽]实践困境、国际经验与新文化保守主义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邓贵昌:把山歌传给子孙
[林海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动物使用”的
羊城最后一个“讲古”人?
[刘大先]一位花儿传承人的启示
剪纸大师叶润生自创蝴蝶剪纸
湟中堆绣传承人:坚持30载只为传承民族文化
[黄龙光]谁的非遗──非遗传承如何创新
感受大师的技艺 欢度我们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