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劳拉简·史密斯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三、遗产制造
遗产是重要的、有活力的。它是动态的,而非凝固在物质形态中的东西。它包括一系列发生在特定地方或空间的行为。虽然遗产是在地方上发生的行为,但是这些地方之所以成为遗产地,是因为在这些地方发生过的事情制造了意义,承载了人们的记忆。遗产地也给发生在这里的事情提供了场景感与真实感。
遗产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它不是具体的某一次活动,而是一系列的活动,包括记忆,纪念,知识和记忆的交流与传承,身份认定,社会文化价值、社会文化意义的认定和表达。这一过程可能推动社会进步,也可能维持保守价值。
遗产的本质是一种经历,一种社会文化展演,人们通常积极地、自觉地、批判地参与其中。遗产产生了什么影响?被认定为遗产将会产生哪些后果?遗产活动带来的是人们创造的情感和经历,以及人们对它们的记忆。这些会让人们产生认同与归属感。此外,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网络与联系被不断地创造、再造,而不是维持现状。遗产活动促进了这些网络与关系的再造。在遗产活动中,人们产生、审视、思考、拒绝、欢迎或改变有关过去和现在的社会文化价值、意义与理解。身份并非仅仅是产生于遗产地,被遗产地再现的静态之物,当人们、社区和机构基于当今社会、文化、政治需求,重新阐释或评价过去,记起或遗忘过去时,身份被不断积极地重构、协商。
遗产的本质是一种文化过程或涉身的展演(embodied performance),有很多不同的层次和背景。在下文中,我将介绍其中三个层面。
四、三个层面
首先来看机构层面的遗产制造。当遗产部门和政府拟定、实施文化政策和资助政策时,它们在参与遗产制造;当博物馆和遗产专业人士就收集文物,是否举办展览,是否保护或保存某些遗产地或建筑物,以何种方式阐释遗产或不阐释遗产做出选择时,他们同样是在参与遗产制造。国家或国际的遗产名录是遗产制造的产物,因为它代表了什么是过去、什么是现在的特定信息和观念。博物馆展览也以同样的方式制造遗产。遗产地和博物馆的展品并非是被发现的,而是被认定的,它们代表的是遗产和博物馆专家们想要讲述的遗产故事。
遗产制造的第二个层面发生在社群。然而前期的遗产研究中经常忽略的一点是,遗产专家这一群体本身也是一个社群[22](史密斯,沃特彤,2009)。博物馆员工和遗产官员可以被理解为遗产事务中的利益共同体。他们和其他遗产利益攸关方一样,与遗产物和遗产地打交道、控制它们,在这一过程中建构了自己的职业身份[22]。
在个体层面也存在遗产制造。尽管机构(例如博物馆和遗产机构)通过精心设计、组织展览、运用阐释材料来指导和影响观众的遗产制造,但他们不可能总能控制观众对遗产的理解。因此,遗产制造的第三个层面发生在个体层面,尤其是人们去遗产地和博物馆展览的时候。我的许多研究关注的正是第三个层面。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篇: [菅丰]跨越“错误的二元论 (mistaken dichotomy) ”
下一篇: [梁永佳]“叠写” 的限度
标签:
【相关文章】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层级及其呈现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报告
[胡玉福]非遗扶贫中受益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认定制度的探索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研究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型的路线图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与时间赛跑 莫让“人去艺绝”
古徽州制墨技艺传承人:古法制墨需要现代传承
百年“纳顿”谁来传承
人走艺绝 浙江非遗抢救记录进入读秒时间
回归生活,才算存活——非遗传承人的无奈与希望
温浩东:保留好彝族传统服饰的“火种”
记录中国非遗人的坚守与荣光——2017“中国非
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的“刻版”生活
“东郎”陈兴华:苗族史诗“亚鲁王”必须传下去
[张兆林]聊城木版年画生产传承中的女性角色研
[岳永逸]本真、活态与非遗的馆舍化
[杨利慧]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以导游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承人
[张巧运]浴“难”重生:一个羌族村寨灾难旅游和
[刘锡诚]对民间文学类非遗数字化采集的一些理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
[代表作]维吾尔木卡姆
[林继富]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批评
[刘锡诚]“非遗时代”的民间文学及其保护问题
[陶立璠]“非遗”保护语境下的宝卷研究
[苑利]关于进一步深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向云驹]论“文化空间”
世纪老人和“他的史诗”
吕蓁立:一位民间手艺人的大国工匠情怀
[洪修平]对中国佛教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乔晓光 苏欢]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传承
[邹启山]非遗申报工作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田青]非遗保护中的民俗文化
[郭建勋]《格萨尔》说唱艺人阿尼生存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