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三、结论
自《公约》于2006年生效以来,委员会一直在谨慎地讨论非遗保护及其经济利用的问题。在2008至2011年的四届委员会会议上,评审提名项目文件的机构对非遗的商业化持否定态度,他们深切关注商业化对非遗项目及其实践社区的不利影响。每次会议期间,评审机构都向委员会报告,他们的成员对一些提名项目中所包含的商业因素感到义愤填膺。但是,后来的讨论逐渐进展到,承认对非遗的经济利用可以为其可持续性、振兴以及相关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当然,这有一个前提,就是要采取一些必要措施来缓解经济活动对非遗项目和相关社区的不利影响。即使在最近的委员会会议期间,审查机构也提到了一些不建议列入名录的案例,其提名文件中包含过度商业化的内容,却没有表明如何应对这种负面影响的措施。
瑞吉纳·本迪克斯曾在2009年预测,遗产的经济利用不应该被忽视,“因为会对遗产在身份话语中的作用产生影响”。当联合国在2015年开始讨论“2030年议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时,这一主题对委员会来说变得更为重要。然而,委员会接受非遗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缔约国大会通过《业务指南》的新章节“在国家层面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可持续发展”,就是一个非常波折的过程。
就日本而言,值得注意的是,是文化厅之外的其他部门采取了将遗产保护与乡村发展相结合的新政策;而文化厅的政策重点是保护文化遗产本身和保护国家指定为“重要无形民俗文化财”的遗产。这可能是因为国土交通省和农林水产省更贴近乡村社区,它们更加了解,首先需要保证这些民俗文化表现形式实践者的生计,才能进而确保文化遗产的活力。最重要的是,所有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拥有和实践当地文化遗产的社区成员,充分了解2018年修订《文化财保护法》所涉及的问题,将使得他们能够决定如何实现文化遗产的振兴。修订后的法律于2019年4月正式生效。希望日本的当地社区能有足够的权力来处理他们的文化资产,是出于自己的需求使用它们;并且,他们的遗产不会成为谢里夫·卡兹纳达尔所警告的“博物馆化”“旅游过度开发”或者其他“商业活动”等“病毒”的受害者。
(本文刊载于《民俗研究》2020年第1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篇: [安学斌]21世纪前2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理念、实践与经验
下一篇: [康丽]实践困境、国际经验与新文化保守主义的行动哲学
标签:
【相关文章】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层级及其呈现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报告
[胡玉福]非遗扶贫中受益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认定制度的探索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研究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型的路线图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与时间赛跑 莫让“人去艺绝”
古徽州制墨技艺传承人:古法制墨需要现代传承
百年“纳顿”谁来传承
人走艺绝 浙江非遗抢救记录进入读秒时间
回归生活,才算存活——非遗传承人的无奈与希望
温浩东:保留好彝族传统服饰的“火种”
记录中国非遗人的坚守与荣光——2017“中国非
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的“刻版”生活
“东郎”陈兴华:苗族史诗“亚鲁王”必须传下去
[张兆林]聊城木版年画生产传承中的女性角色研
[岳永逸]本真、活态与非遗的馆舍化
[杨利慧]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以导游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承人
[张巧运]浴“难”重生:一个羌族村寨灾难旅游和
[刘锡诚]对民间文学类非遗数字化采集的一些理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
[代表作]维吾尔木卡姆
[林继富]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批评
[刘锡诚]“非遗时代”的民间文学及其保护问题
[曹保明]“金牌故事家”黄龟渊
贵州猴鼓舞:“猴王”仅剩1人 年老难以胜任
三天三夜唱不完的歌:记《阿诗玛》口头文学传承
[高丙中]作为公共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彭兆荣]中国饮食:作为无形遗产的思维表述技艺
[向云驹]论“文化空间”
[陈勤建]民间传说中的风物保护
[万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中的主体意识
[周福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后现代伦理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