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恩洪 中国民间故事网
七
一九八一年,随着国家形势的好转、党的各项政策的落实,《格萨尔》得到了平反。人们欢呼《格萨尔》的春天来到了。但在当时,对于民间说唱艺人还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主要的精力是放在整理、出版、翻译等工作上去了。在这里我们要感谢那曲的索朗书记,是他首先发现了说唱艺人玉珠,并把他接到班戈县进行采访。而后,又把玉珠接到那曲专区所在地,由专人负责进行录音。
由于玉珠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到目前为止,已经录完了四部,这在他会说唱的十八大宗、十三小宗之中,只占一小部分。他不无惋惜地说:“已经有好多年没有讲了,有的部生疏了,有的部忘掉了。要是国家需要,我一定好好回忆,争取多说几部。”
岁月蹉跎。玉珠过去,曾七次参加拉萨的正月十五日祈祷法会,为无数僧俗群众演唱;也到过数不清的寺院和贵族人家演唱,而只有今夭,当他在罗布尔卡登台演唱时,他才感到,他是一个人,一个真正的当家做主的人,一个与听众平等的人在演唱,这一切使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激动不已。他要尽情地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相关信息:
《民间诗神──格萨尔艺人研究》,杨恩洪著,1995年6月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史诗说唱艺术论”,共有六章。第一章,艺人的地位与贡献。第二章,说唱内容及形式。第三章,艺人的分布与类型。第四章,梦幻与说唱。第五章,传统观念的折光。第六章,说唱与本子,整理与再现。下编为“艺人传与寻访散记”,共有22篇文章。一、雪域青松--记著名说唱家扎巴。二、他们出自同一片沃土--记一个家族的三位艺人玉梅、洛达、曲扎。三、兼巫师与艺人于一身的阿达尔。四、他从唐古拉山来--会说唱百余部的艺人才让旺堆。五、堪称语言大师的说唱家桑珠。六、浪迹高原的艺人玉珠。七、昔日的民间艺人,今日的教授--西北民族学院教授贡却才旦。八、年轻的掘藏艺人格日坚参。九、说唱艺人世家格桑多吉父子传。十、一个罕见的铜镜圆光者--访艺人卡察·阿旺嘉措。十一、果洛州活佛艺人昂日。十二、藏北巴青说唱艺人次旺俊美。十三、最年轻的神授说唱艺人次仁占堆。十四、“辛巴的后代--果洛艺人次登多吉。十五、从乞丐艺人到县人大主任--果洛艺人才旦加。十六、一位书写艺人的今昔--果洛州政协副主席昂亲多杰。十七、《格萨尔》抄本世家--记布特尕祖孙三代的贡献。十八、名门贵族之女卓玛拉措。十九、蒙古族说唱家琶杰。二十、蒙古族说唱家参布拉·敖日布。二十一、枪手喇嘛--土族艺人寻访记。二十二、土族艺人贡布。 关于杨恩洪这部记实性兼探索性的著作,贾芝先生特地为之作序,说了一段十分中肯的话:“杨恩洪同志自1986年起,长期坚持到藏族地区寻访艺人、作调查,从西藏、青海、四川交界的果洛、玉树、昌都、那曲、甘孜等盛传《格萨尔》的地区开始,不断深入探索,在盛传《格萨尔》史诗的世界里邀游,访问了40多个艺人。她跋山涉水,到交通不便的荒僻山村,凡能找到的艺人她都找了,而且与艺人交朋友,友情真挚动人。一个会说藏语的汉族女学者,受到当地群众的热情欢迎。她可说是第一个掌握了金钥匙的人。……作者看来是一个纤纤文弱的女子,然而她意志坚强,治学勤奋,一年一度出发,首先到青藏高原一般人不易问津的地方去寻访艺人。她说每当访问一个艺人有意外的收获时,就感到自己的无知,而正是在她感到自己所知太少的时候,她才越走越远,终于踏上了能比较全面地探索和了解宏伟史诗《格萨尔》的征程,有众多的新发现,献出了这部既有新鲜报道又力求全面论析的专着。”
《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格萨尔〉》,杨恩洪著,作为《中国民间文化从书》之一,1990年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除了“引子”和“结语”外,正文分为7个单元,即;一、《格萨尔王传》概览;二、艺术篇;三、生态篇;四、版本篇;五、艺人篇;六、论“神授”;七、研究篇。应该说明,该书作者杨恩洪从80年代开始,一直是《格萨尔》工作的痴情参加者,是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她有一段深情的回忆:“多次赴高原藏区考察,有苦也有甜。那里的高寒缺氧气候、对于逐渐步入中老年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次次的考验,我需要用勇气与毅力去战胜它。而交通的不便利,道路条件的恶劣甚至车祸,对于内地的汉族人来说都是无法想象的,然而我都经历过。我深深体会到,一个人如果把生死置之度外,那幺困难真算不了什幺。苦的后面总是跟着甜,我所获得的不仅仅是大量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在与正直、淳朴的藏族人民相处之后,我得到的远比我付出的多得多。那是理解、信任与友谊,是一次次的灵魂的净化。这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在远离大城市喧嚣的这片高天厚土上,我的心情是那样的舒畅,真可谓一个精神上的贵族。这也是无论我经历怎样的艰难困苦,从高原回到北京之后,总是计划着再次去高原的重要原因,须知,那里虽然没有我的家,却有着待我至诚至亲的异族父老兄弟姐妹,有我的亲人。”这个在温馨家庭和学校楼房走出的女知识分子,不仅亲自走访、调查《格萨尔》的艺人和演唱活动,而且同绝大多数《格萨尔》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说,这部著作,是作者在掌握着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认真地进行研究之后,对《格萨尔》纵横两个方面基本问题的描绘和论证,具有知识性、真实性和探索性,十分可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篇: [郎樱]“活着的荷马”居素普·玛玛依
下一篇: “故事大王”谭振山
标签:
【相关文章】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层级及其呈现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报告
[胡玉福]非遗扶贫中受益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认定制度的探索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研究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型的路线图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与时间赛跑 莫让“人去艺绝”
古徽州制墨技艺传承人:古法制墨需要现代传承
百年“纳顿”谁来传承
人走艺绝 浙江非遗抢救记录进入读秒时间
回归生活,才算存活——非遗传承人的无奈与希望
温浩东:保留好彝族传统服饰的“火种”
记录中国非遗人的坚守与荣光——2017“中国非
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的“刻版”生活
“东郎”陈兴华:苗族史诗“亚鲁王”必须传下去
[张兆林]聊城木版年画生产传承中的女性角色研
[岳永逸]本真、活态与非遗的馆舍化
[杨利慧]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以导游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承人
[张巧运]浴“难”重生:一个羌族村寨灾难旅游和
[刘锡诚]对民间文学类非遗数字化采集的一些理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
[代表作]维吾尔木卡姆
[林继富]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批评
[刘锡诚]“非遗时代”的民间文学及其保护问题
[于伟慧]一个黎族民歌手身后的历史
元宵民俗渐行渐远 民间技艺传递对传统节日敬
[田阡]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
[吉国秀 郭晓宇]知识图谱分析的可能性与民俗
[董晓萍]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杨利慧]遗产旅游与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乌丙安]《孟姜女传说》口头遗产及其文化空间
刘德龙:坚守传统与改革创新并行不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