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史话 > 非物质文化遗产

锡伯族历史“活化石”是咋挖出来的


作者: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何钧佑锡伯族长篇故事”在入选市、省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不久前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孙嵬 摄

  耄耋之年成了“国宝”

  日前,记者来到沈阳市于洪区马三家街道东甸子村,走进了何钧佑的家。 87岁的何钧佑老人坐在炕沿上,虽然满头白发,但仍然身康体健。

  这位锡伯族老人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在耄耋之年竟成了 “国宝”——“何钧佑锡伯族长篇故事”入选了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何钧佑的民间故事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通过它,可以追溯锡伯族发祥、发展的历史和民风民俗形成、演变的过程,专家称这些“土故事”为“锡伯族活态史诗”。

  与记者同行的辽宁大学江帆教授说,为了不被打扰,使自己可以在安静的环境里用两年时间口述完成60多万字的《何钧佑锡伯族长篇故事》,之前老人没有接受过任何媒体记者的采访。

  江帆介绍说,何钧佑老人为锡伯族,1924年生人,祖籍吉林省扶余县,祖上迁移到盛京城北倒树子村 (今沈阳市于洪区平罗镇)。

  何钧佑出生在一个锡伯族的官宦家庭,家族中人都喜欢听书讲故事。何钧佑从小就喜欢听故事,从孩提时代起便经常听家族长辈讲述锡伯族祖先的英雄故事,这些故事都具有浓郁的锡伯族文化特色。

  由何钧佑的高祖父以锡伯文字记述的反映锡伯族先民鲜卑人部落时代生活的《喜利妈妈西征传奇》、《慈势德本救母》、《勃合大神传奇》、 《马神海尔堪传奇》等故事,在何钧佑家族中已经传承了数代,连同何钧佑伯父传承下来的讲述锡伯族民间医圣、大萨满黄柯的传奇故事 《黄柯与神袋子》等,每部作品都长达十几万字,堪称我国北方民族口承文学中的珍品。

  有一肚子讲不完的故事

  在何钧佑家,记者看到墙上挂着“喜利妈妈”的画像,这是何钧佑老人自己画的。何钧佑的记忆力很好,讲起故事来有板有眼,思维非常清晰。他回忆说,在孩提时代,祖父很疼爱他这个孙子,茶余饭后,常把他抱在膝上,给他讲鲜卑祖先的故事,仅一部《喜利妈妈西征传奇》,祖父就断断续续地讲了一年之久。

  何钧佑对记者说:“喜利妈妈是保佑子孙繁衍和家宅平安的女神,‘喜利’在锡伯语中的意思就是‘延续’。尊崇喜利妈妈是锡伯族对远古时期母系祖先的崇拜,是‘母系祖灵上升为神灵’的意识反映。喜利妈妈是一位为了锡伯民族繁衍而与自然和社会所降临的大灾大难进行英勇斗争的英雄,所以锡伯民族信奉她为庇护、保佑子孙后代的‘女祖先’神。 ”

  何钧佑说,后来,锡伯族留下4个规矩:第一个,喜利妈妈的神像要供在屋子的西北角上,因为喜利妈妈出征的方向是西北。第二个规矩,每年大年二十七锡伯族都要挂索绳,从屋子的西北角到东南角。索绳是喜利妈妈在西部救小孩时,怕忘了或丢掉小孩而使用的计数工具,后来锡伯族家庭如果生了男孩,就要挂上一张小弓或一支箭,生女孩就挂红布条,女孩长大出嫁后生了男孩还要回姥姥家摘回那个红布条,叫摘索。回家用这个红布条拴上小弓小箭,以继承姥姥家的勇敢传统。第三个规矩,过五月节(端午节)的时候,绑五彩线。第四个规矩,过年过节抓嘎拉哈,这是因为当时打仗,把老虎、黑瞎子、狼打死了不少,骨头拿不了,就拿那些嘎拉哈,以后过年大人小孩都要抓嘎拉哈,就是庆祝胜利的意思。

  何钧佑老人有一肚子讲不完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个有学问会讲故事的人。他故事里的人物有孝子孝女、烈士、谋士、残暴的大汗、恶人、奇人;神话故事有《喜利妈妈》、《核桃孩》、《羊皮天书》、《安都里神袋》等;描述锡伯族英雄人物传奇的故事有《慈势德本救母》、《芙蓉娥救父》等;歌颂锡伯族人爱情的故事有《乌古出游》、《红蝴蝶》等;反映锡伯族历史的故事有《鲜卑故事史》等。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辽宁日报 2010年08月02日 08:48:23
【本文责编:思玮】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王启敏:黎族骨簪最后的制作者

下一篇[鲁焰]那些从远古河流飘来的珍珠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