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洁芳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瞎话匠”沈斗山是谭振山直系血亲、姻亲以外的一位重要的故事传承人。据谭振山回忆,他11岁时全家搬到鞑子坟,和“瞎话匠”沈斗山同居一院。沈斗山祖上是有钱人家,到他这一辈时,家境衰落下来,但他还是读了很多书。沈斗山年轻时曾参加过科举考试,未中,从此便闲居乡里,教教书,种种地,是谭振山家乡一带少有的“饱学之士”,人称“沈大学生”,讲故事则是他向乡下人炫耀身份、显示学问的重要方式。村里人称他“瞎话匠”,他却从来不讲那些炕头地脑的传统故事,他本人信狐仙,但也很少讲鬼狐精怪故事,他讲的故事大部分是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他知道历史上许多帝王将相的传说,如努尔哈赤、乾隆、刘墉等,沈斗山都能成套地讲出关于他们的故事。在他讲给谭振山的近百则故事中,这类故事占了一半。
除了这些人,还有国生武、张英富、刘万信等十多个人的故事都被谭振山一一记下来。“在走路、坐车当中别人给我讲的故事我都记下来,打小儿学的故事全装在脑袋里,张嘴就来。”就这样一来二去、聚少成多,谭振山目前能讲1062个民间故事了。“喜好这个就能记住,一听就忘不了,有些故事,别人讲得不老道、不生动,我能重新给它编一编、改一改,故事也就越来越生动了。”不过随着年龄的增大,谭振山发现自己对有些故事的记忆没有那么清晰了。江帆认识谭振山20多年,这些年发现他养成一个习惯,在孙子的旧作业本或是烟盒背面写上一些故事的篇目与反映主要情节的语句,谭振山说,把这些“故事眼”记下来就是为了在讲类似的故事时不会混淆。
最担心无人传承
谭振山讲故事有一些规矩,概括起来即有“三不讲”:女人在场不讲“荤”故事,若情节中有“荤”,点到为止;小孩在场不讲鬼故事,若情节中有鬼出现时,他总是讲明故事中的鬼是人装的,唯恐吓坏孩子;人多的场合,不讲思想意识不好的故事,这时候,他往往亮出“看家段儿”,专讲那些对听众有道德训诫作用的故事。故事的结局,他因人因地时有变化,但其结果必定符合他崇尚的道德准则。
如今,谭振山民间故事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本人也被命名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他现在担心的,是这些民间故事很有可能失传。他说,如今又是电视、又是电脑、又是游戏,各种娱乐形式多得让人眼花,人们听故事的兴趣已经下降。更重要的是,现在人们追求经济效益,讲故事没人给钱,所以讲来讲去就自消自灭了。谭振山从来没收过徒弟,如今四世同堂,老老少少加在一起有三四十口,但只有四儿子谭文海和孙女谭丽敏还爱讲故事。但是他们也只能讲百八十个故事,比起谭振山的1000多个故事还有很大差距。
“我的故事要口传啊!记性好的还行,记性不好的我讲一遍、两遍也记不住。我孙女谭丽敏爱讲故事,老说要继承这个东西,但她在沈阳上班,毕竟不是专门搞这个的啊!”孙女能否继承这些故事,谭振山心里没底。他说:“现在孩子忙学业,年轻人忙捞钱,四五十岁往上的人都打麻将去了,讲故事的好光景再也回不来了。上世纪60年代以前,主要是乡亲听我讲故事,80年代以后,主要是外人让我讲故事,现在只能对着录音机、录像机讲了。”(杜洁芳)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网-中国文化报 2010-04-13 13:42
上一篇: [江帆]农耕文化最后的歌者──对民间故事家谭振山追踪研究的学术思考
下一篇: 谭振山:我希望出本故事全集
标签:
【相关文章】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层级及其呈现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报告
[胡玉福]非遗扶贫中受益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认定制度的探索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研究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型的路线图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与时间赛跑 莫让“人去艺绝”
古徽州制墨技艺传承人:古法制墨需要现代传承
百年“纳顿”谁来传承
人走艺绝 浙江非遗抢救记录进入读秒时间
回归生活,才算存活——非遗传承人的无奈与希望
温浩东:保留好彝族传统服饰的“火种”
记录中国非遗人的坚守与荣光——2017“中国非
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的“刻版”生活
“东郎”陈兴华:苗族史诗“亚鲁王”必须传下去
[张兆林]聊城木版年画生产传承中的女性角色研
[岳永逸]本真、活态与非遗的馆舍化
[杨利慧]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以导游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承人
[张巧运]浴“难”重生:一个羌族村寨灾难旅游和
[刘锡诚]对民间文学类非遗数字化采集的一些理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
[代表作]维吾尔木卡姆
[林继富]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批评
[刘锡诚]“非遗时代”的民间文学及其保护问题
阿诗玛:流淌在血液的歌
[康丽]实践困境、国际经验与新文化保守主义的
[郭婷]无形文化遗产保护与维护少数人权利问题
[游红霞 田兆元]谱系观念与妈祖信俗的非遗保
刘德龙:坚守传统与改革创新并行不悖
《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甫·玛玛依逝世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即
[徐赣丽]手工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回归生活还是走
[叶舒宪]非物质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