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史话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帆]农耕文化最后的歌者──对民间故事家谭振山追踪研究的学术思考


作者:江帆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一、谭振山的故事类型及其传承线路

  谭振山的故事数量虽多,内容却并非包罗万象,故事类型也不繁杂。纵观他的全部故事,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与当地风物、人物有关的神奇故事;鬼狐和其他精怪故事;历史人物及文人故事;生活故事;笑话等。谭振山故事的类型特点和他本人的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谭振山祖籍河北省乐亭县谭家庄。1799年,其祖上移民关外,定居在东北的辽河平原。谭振山没有走南闯北的生活经历。他一生中虽有几次小的迁徒,但终未离开现居的太平庄几里方圆。他的故事传承线路比较集中,多是家族传承,有清晰的传承谱系。谭振山故事的前辈传承人主要有6位,即祖母孙氏、继祖父赵国宝、伯父谭福臣、长兄谭成山、教书先生国生开、以及人称“瞎话匠”的乡邻沈斗山。在他掌握的近千则故事中,有三分之二是听这6人讲述的。由于主要的几位前代故事传承人均世居此地,这种封闭型的文化传承使得他的故事具有非常浓郁的区域文化特色。换言之,谭振山掌握的故事类型,是几位前代传承人的故事类型的综合。这五位传承人讲述的故事,构成了谭振山故事类型的主干。此外,谭振山还从其舅父崔文、长兄谭成山、小学教师李玉树、乡邻张学富、刘万信等人那里零散听到数百则故事。

  纵观谭振山故事传承网络的经纬,不难看出,谭振山掌握的故事数量之所以如此丰厚,是因为他从小就生活在前代故事家群之中,有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前面提到的6位传承人,人人称得上故事家。他们或是谭振山的亲人,或是他的近邻,在向谭振山讲述故事时,也许并无明显的功利目的。但是,例子们却实实在在地以各自的言行及民间故事向谭振山宣讲了人生课程,积极影响和塑造了谭振山。也可以说,谭振山是直接吮吸民间故事的乳汁茁壮成长起来的。更为重要的是,谭振山具有爱听、爱讲故事的天赋和素质,在接收故事上表现敏感,在储存故事上记忆惊人,同时,具有表述故事的才能和智慧。正是这些内外因素,使他超越了同一时空环境中的一般听众,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民间故事家。

  二、谭振山在故事传承中的文化自觉意识

  作为民间故事的传承人,谭振山的讲述活动不是盲目的,而是带有很大的自觉性。在几十年讲述故事的生涯中,他总是有选择地讲述,从不随意乱讲,始终恪守着中国传统文化所倡行的首先规范和行为准则,而这种道德和行为准则,又无不体现着我国农耕文化传统的特征。谭振山讲故事有一些规矩,概括起来即有“三不讲”:女人在场不讲“荤”故事,若情节中有“荤”,点到为止。他会讲许多“荤”故事,然而听过的人很少。小孩在场不讲鬼故事,若情节中有鬼出现时,便故意丢点拉点,或者在后面缝合几句,讲明故事中的鬼是人装的,唯恐吓坏孩子。人多的场合,不讲思想意识不好的故事,这时候,他往往亮出“看家段儿”,专讲那些对听众有道德训诫作用的故事。故事的结局,他因人因地,时有变异,其结果必定符合他崇尚的道德准则。谭振山为人最重德行,这导致了他对表现道德题材的民间叙事的偏爱。谭振山说:“小时候看人点戏(鼓书或二人转),点戏人一张嘴,你就知道对方是什么人品,他得意什么,必是那路人。”谭振山喜欢讲述的故事,其主人公几乎全是正直、善良、道德高尚的人。生活中的谭振山同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在为人处事和性格情感上有极大的相似点。这种故事家本人和他讲述的故事主人公在人格和性格上的互渗与叠印,绝非偶然的巧合。应该说,这是谭振山在几十年传承故事的过程中,自觉地吸取了故事中倡行的道德观念,不断实行家教规范和自我修身的结果。他所喜爱的故事中提倡的基本精神,已经熔铸为一种定型的精神品格和行为模式,贯穿在他的整个生活过程中。这种互渗和叠印,显示出作为民间故事的传承人,与其讲述的故事文本所含蕴的文化精神,是可以互相占有的。

  三、谭振山对故事文本意义的能动性建构

  我们知道,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人们是以生命的体验作为文化创造的内在驱动力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民众正是由于各自的生命体验内容和表达形式不同,才构建出了不同质的文化,形成了种种文化间的差异和趋同现象。以民间讲述者来看,由于他们各自的生命体验内容和表达形式不同,因而他们每个人既是传统的承载者,同时又是文化的创造者。

  谭振山在讲故事时,总是根据讲述情境而自觉不自觉地对故事文本进行某种重构或处理。诸如:根据个人的好恶强调或淡化故事的某一主题;对某些细节进行取舍与调整;将陌生的故事空间处理为他本人和听众熟悉并认同的空间;将故事中的人物转换成听众熟悉的当地人等等。当然,他对故事文本的这种重构是一般听众及来去匆匆的调查者无法察觉的,只有对其讲述活动进行长期跟踪,尤其是将他对同一个故事文本因讲述情境不同而做的不同的处理进行比较后才能发现。作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故事家,谭振山在讲故事时,喜欢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社会、人生经验对故事进行某种能动性建构或处理。他的讲述活动鲜明地体现出文化持有者的某种选择:20年前,他喜欢讲述《当良心》、《洞房认义女》等故事,他的这类故事表现的大多是道德层面的问题;近些年来,他则喜欢讲述《面条为什么这么稀》、《老秋莲》等精彩的故事。这类故事所反映的都是老年人与子女的关系,表现的是养老问题。可见,在讲述者讲述的故事中,不同时期关注的人生问题也不同。而这种下意识的关注。实际上才是讲述者内心深处最关心的问题。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江帆]谭振山活动年谱

下一篇故事大王谭振山的“一千零一夜”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