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史话 >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京郊匠人“灯笼张”寻找“传灯人”


作者: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灯笼张”手艺“后继无人”

  深山徒弟“术业欠精”

  京北怀柔,深山之中,一个名叫“红庙村”的“灯笼村”,农历正月十五前记者来到这里,村里人依然在忙着赶制灯笼,各式各样的“宫灯”在村子入口处,大大小小,随处可见。“这是部队订做的,上面还有抗震的照片,这是河北怀来定制的9米巨型灯,我们后天去帮他们安装。”村支书闫万军里里外外忙活着,“腊月到现在,宫灯就挣了几十万,忙也值,这还得靠师傅。”

  他说的师傅,正是“灯笼张”张明亮,这个深山村支书是张明亮的“关门弟子”。

  “当初他来找我,那时候他们村正做红灯笼,想靠灯笼致富。”张明亮作为北京23位以姓氏命名的“老艺人”之一,2007年参加了市里组织的“老艺人下乡”活动,被正在打灯笼“主意”的闫万军“盯上”,闫万军想给土地贫瘠的山村搞“副业”。

  “红灯笼不挣钱。”闫万军告诉记者,开始村子里请山东人来村里教大家做铁丝红灯笼,“利润太小了,没什么技术。”于是当他听说有老艺人下乡传授手艺时,就从目录里盯上了“灯笼张”。

  “我给他做了7个宫灯,让他照着去学。”张明亮告诉记者,两年前的7个灯笼,就是现在灯笼村的支柱产业“宫灯”的“基础”,如今灯笼村也靠过年过节时“宫灯”发财,“比红灯笼的利润大多了。”闫万军给师傅“灯笼张”准备了一间房,发了一张“荣誉村民”证书,“师傅随时可以来怀柔住,也给我们指导指导。”

  “您觉得灯笼村的灯笼能传承您的手艺吗?”张明亮反问记者,“丫头,你愿意跟我学三年,天天就扎灯笼吗?”他指指四周的宫灯,“我现在每年还在办灯会,做顾问,也收了不少徒弟,可是他们谁还能像当初我小时候那样,踏踏实实学手艺?没有精细的手工活,也就没了宫灯的灵魂。”

  “灯笼这行本来就不是赚大钱的买卖。”张明亮说,能教村里人手艺,让自己的手艺帮他们赚钱,但不能指望他们做“灯笼手艺”的传承者,“灯笼是个细活,一点马虎不得,这样的手工活,如果不赚钱,只能作为文化保护下来。”

  “像葡萄常、泥人张,这些老手艺,我们希望以后能盖个博物馆,把这些手工艺传下去,这事情政府也在考虑了。”张明亮桌上摊开着一张图纸,临走时他神秘地告诉记者,“这是我正在研究的新课题,这个灯笼要自己跑起来,您擎好儿吧。”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凤凰网-北京青年报 2009-02-10 11:49:00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葫芦万”万永强:小葫芦孕育大文化

下一篇民歌滋养的生命:记弥渡彝族民间歌手李彩章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