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舞起少林功夫 600年渔民风俗重现

年轻人舞起少林功夫 600年渔民风俗重现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佚名

 

  ●桨声灯影看秦淮

  坐上画舫,沿着秦淮河,几十个大型灯组迎面而来,桨声、灯影、灯景相互交融。据了解,灯市准备了50万盏手扎的荷花灯、莲花灯、宫灯、兔子灯等传统灯以及各种现代工艺灯。

  秦淮灯会亦称“金陵灯会”,是广泛流传于南京地区的民间传统习俗活动,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明代达到了鼎盛。每逢农历新年、元宵前后,秦淮河畔处处张灯结彩,一派欢乐祥和、繁荣热闹的节日景象,秦淮灯火甲天下的美誉由此流传开来。

  ●新昌调腔焕发生机

  在浙江新昌,听调腔又重新成了当地老百姓的过年必选活动。被称为“中国戏曲活化石”的新昌调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声腔之一,其演奏方式为“不托丝竹,锣鼓助节,前场启齿,后场帮接”的古老“干唱”风格。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历史文化瑰宝面临濒危之境。

  为了使这一古老剧种重生,新昌县政府近年来每年拨出专项经费90万元,保护和传承新昌调腔艺术。如今,调腔还成了当地重大节庆活动的主角,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永嘉昆剧再现民间

 

  在浙江温州永嘉县响山的祠堂,一段永昆“打八仙”开场迎来满村喝彩,不少老人都说是头一回看到永昆。从初三到元宵节,永嘉昆剧团的演员,都要走乡送戏,个个离家过年。但他们说,这就是永昆人最梦寐的春节。

  “南昆北昆,不如永昆”,八百年永嘉昆剧承袭南戏之风,有着独特风格。但1984年永嘉昆剧团解体后,永昆传习所人走戏缺,一度陷入无“戏”可传的尴尬境地,永昆也在20年间淡出永嘉乡里春节社戏的舞台。团里的老演员回忆,距离前一次响山社戏,已经整整25年了。

  ●年轻人舞起少林功夫

 

  今年的春节对于京城西南四环的造甲村村民来说可谓热闹,每天都有上百村民在村里刚刚落成的文化大院舞枪弄棒,练着把势。原来,村里年轻人时兴练起了一项快要失传的传统民间艺术――“蜈蚣岭同乐义善五虎少林会”,村里的几个“老把势”义务当起了教头。

  “蜈蚣岭同乐义善五虎少林会”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备选项目。它是观赏性极强的娱乐活动,表演起来如同一台京剧。之所以被冠以“蜈蚣岭”之名,是缘于他们所表演的内容是根据《水浒传》中武松夜走蜈蚣岭一段故事所创作。据悉,“同乐义善五虎少林会”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而其整套武打动作则传承于少林武术。

  ●“板凳龙”将赴法参展

  由国家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将于今年4月16日至20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近日透露,我国共精选了60多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参展,乐清龙档和云锦织机、万工轿是其中重量级的3件代表作。

  “龙档”又称“板凳龙”,是具有浓郁浙江乐清民间传统特色的工艺美术。据了解,乐清龙档这种民间灯彩工艺在乐清出现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以前村民舞“龙档”是为了消灾辟邪,祈求平安,现在则成了当地民众自娱自乐的一种文化活动。

  ●600年渔民风俗重现

  近日,沉寂多年的广东台山广海镇的“水上人”拜龙王习俗和“岸上人”打龙船仪式,经当地艺人挖掘,合二为一创作成了“捕鱼祭”祭海舞。这是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捕鱼祭”首次在春节亮相,将成为每年春节特定习俗,将濒临失传的民俗文化发扬光大。

  在“捕鱼祭”表演中,最前面的是头戴斗笠的20多名身披渔家服饰的渔家女,后面由8名大汉抬着一艘木制渔船,由20多名威武英俊的龙仔手举广海小龙,舞起雄壮热烈的祭海舞。


·上一篇文章:《纽约时报》:软性色情照片渗透中国主流媒体
·下一篇文章:西游记:充满浪漫感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