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英国老人捐赠70幅通草画 填补广州收藏空白

八旬英国老人捐赠70幅通草画 填补广州收藏空白


来源:羊城晚报   文章作者:邓琼等

  伊凡和妻子将他们收藏的通草画视为珍宝

  伊凡向记者展示通草画

  文/羊城晚报特派伦敦记者 邓琼 宋金峪 马汉青

  奥运特约记者 霍惠仪

  图/羊城晚报特派伦敦记者 宋金峪

  多年来,伊凡潜心钻研通草画,并向广州博物馆捐赠了70幅佳作,为广州通草画收藏填补了空白

  在距离伦敦两小时火车路程之外的古城约克,火车站,一位须发皆白、身穿浅色格子衬衫的老人向我们走来。这位82岁的伊凡·威廉斯先生是为广州文博找回近代重要一页的人物。从上世纪90年代起,他在欧美不断发掘、拓展对广州通草画的研究。凭借他的慷慨捐赠,这一重要品类外销画在广州本土失传已久的遗憾方得以弥补。研究人员称:“依照伊凡的研究成果,我们才清晰认识到,在200多年前广州工艺生产和贸易的辉煌时期,小小通草画是如何承载起了向西方介绍广州、介绍中国风物的重任!”

  露天市场偶遇通草画

  出了火车站,伊凡先生亲自开车,带我们前往他家。伊凡为我们介绍起了“通草画”,这种由通脱木的雪白茎髓切削而成的小小通草纸上做的画,颜色特别艳丽,而且富有立体感,画的又是遥远的中国风情,所以在一两个世纪前的欧洲非常受欢迎,很多到过中国的人都将其作为“旅游手信”带回来。可是这种画似乎专为外销而作,故普通中国人反倒没有多少认识。

  伊凡的家是一所乡村别墅,女主人桃乐西热情地款待了我们,而她正是当年促成伊凡走上通草画收藏研究道路的那个人。桃乐西说,上世纪70年代,有一次她去逛剑桥大学的露天市场,偶然发现一个摊贩在售卖几幅镶着金色边框的花卉蝴蝶画,想到丈夫对各色艺术品的兴趣,她用准备买大衣的钱买下了这些画。这是伊凡夫妇与来自中国广州的通草画的第一次相遇。

  原本对中国毫无认识的伊凡,对这些小小画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他开始到处搜罗,扩展自己的收藏,同时也希望了解更多关于通草画的知识。伊凡开始走访英国的文博机构。不过在那时这类画作并不受重视,通草纸画只能散见于各种藏品当中,连专门的馆员也知之甚少。“我曾经去过英国三个以亚洲收藏见长的博物馆,要求看看他们的通草画,结果三个馆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我分别是七年、十年和十三年来第一个专门要求看这些画的人!还有一个馆员告诉我,他们有四五十张通草画,可是经我查阅后,才发现他们其实有250张!”

  “你们可以想象,当我在牛津大学博德利恩图书馆的借阅登记册上,看到了广州市文化局陈玉环女士1995年时调阅通草画并复制幻灯片的记录,该有多么兴奋!”说起这次的结缘,伊凡依然显得非常激动。

  自带80多幅画来华办展

  接下来伊凡辗转联系到时任广州市文化局副局长的陈玉环,1999年时他还来广州作交流。陈玉环曾说,直到那时,她才第一次知道了这种绘画用纸叫通草纸!而当时大陆公藏机构中的通草画收藏还一片空白。

  伊凡还透露了另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从中国回来之后,我就与大英博物馆的亚洲藏品部联系,希望他们能借出一些通草画去中国展览。可他们以级别不对等等原因推辞了,而且说哪怕一小幅画,都有可能耗费很大数量的安保、保险、运输等费用。我听了之后非常生气,这本来是来自中国广州的东西,可是却不能让他们的人民看到!这怎么可以?”

  于是伊凡拿出了自己收藏的80多幅通草画,“我把它们放在一个行李箱里,没有保险、没有保安,来到中国,开了一个很小的展览。”2001年,“西方人眼里的中国情调———伊凡·威廉斯捐赠19世纪广州外销通草纸水彩画”展览举行,通草画才算第一次回归到广州人的视野当中。而伊凡当年带去的那批通草画,已经是他当时全部收藏的一半!而且在最后他还将其中的70幅佳作捐献给广州博物馆。“我觉得这些画本来就是广州历史的一部分,应该让广州人认识到这一份宝藏。”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文交所“大限”后仍有违规,监管不作为
·下一篇文章:第九届中国(常州)国际动漫艺术周开幕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