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画作真迹在博物馆纸堆中被发现
来源:中华书画网 文章作者:佚名
如果不是当时仔细“挖掘”,这张罕见的《松风图》可能就埋没在纸堆里了。摄影记者朴峰 《松风图》局部——康熙御笔之宝 众所周知,作为“千古一帝”,康熙对天文、地理、医学、数学、音乐都有相当研究,对书法艺术也是十分在行。康熙的书法作品存世很多,但绘画作品极为罕见。昨日,记者在金州博物馆看到,陈列室内挂着“署名”为康熙帝的画作《松风图》。“此图为宝中之瑰宝!”馆长张绍斌说,经权威专家、原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杨新鉴定,此图为御笔真迹。 登记造册时发现“宝中王” 昨日,记者来到了金州博物馆。馆长张绍斌告诉记者,目前,这幅《松风图》还没有对外公开展览。在馆方协助下,记者见到了《松风图》的真容。记者看到,画轴徐徐展开后,纵长为31厘米,横长为47厘米。画面上,苍劲的松干斜贯画面,清风吹拂,松针随风上扬,针针坚挺,顿使画面生机无限。稍有缺憾的是,在“松风”两字中,“松”字略有残缺,只能看到“木”字旁以及些许墨迹。 在两个大字上方,盖着“康熙御笔之宝”的朱红色大印。画面钤“佩文斋”、“康熙宸翰”、“太保和合”三印。在卷轴左侧,有李光地、王掞、揆叙、蒋廷锡、张廷玉、陈邦彦、赵熊诏、王图炳等八位朝廷重臣的手书题跋。 “此图引首为洒金纸。‘松风’二字,行笔稳重,结体疏朗匀称,从中可见董其昌书法的韵致。在《松风图》的尾纸,八位重臣的题跋内容系同一主题,均是对皇上书画艺术的歌颂与恭维,但每个题跋又各具文采,从中可以品味清代朝廷重臣的文学修养,也可以看出康熙与近臣之间的亲密关系。 ”原金州博物馆馆长王明成品鉴说,从历史、文物以及艺术等角度来看,此图具有极高的价值,“当为镇馆之宝。 ” 康熙帝画作稀有程度如何?现任馆长张绍斌说,在全国范围内,目前可考的康熙帝画作也仅有四五幅,因此,此图极为珍贵。张绍斌说,此图是在2006年从金州图书馆转移过来的。“实际上,古书画对保存环境要求比较苛刻。当时,图书馆收存了1000多件古书画。为了妥善保管它们,在有关部门统一协调下,千余件古书画就被转移到了博物馆。”张绍斌说,在当时,古书画是按件数被送到博物馆的,双方按照件数签收。“谁也没想到,在整理造册时,竟然发现了一批可能是无价之宝的作品。如果不是仔细‘挖掘’,这批珍贵文物可能就埋没在纸堆里了! ”张绍斌说,发现画作署名竟然来自康熙帝,馆内研究人员几乎震惊了,“当时在国内几乎没发现过康熙的画作! ” 故宫博物院专家鉴定为御笔真迹 张绍斌说,馆内研究人员翻出康熙印章的典籍大全,用放大镜一边对照一边检验和考证。“几经研究发现,在字体、题跋、用纸等方面,同康熙真迹具有较高吻合度。 ”博物馆研究人员当即把情况向有关部门汇报,并立即安排联系国内权威专家前来鉴定画作真伪。 张绍斌告诉记者,故宫博物院听说此事后,当即安排我国著名书画鉴定专家、原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杨新带队的专家组赶赴大连进行鉴定。张绍斌说,在金州新区政府主要领导、文化局领导见证下,杨新在库房内,对画作展开了鉴定。“这是真迹啊! ”张绍斌说,杨老说话不多,但掷地有声。 时任馆长王明成说,专家组之所以判定此幅画为真迹,主要基于几点:首先,此画曾由大学者罗振玉收藏。罗振玉为农学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目录学家、古文字学家,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王明成说,此幅《松风图》为罗氏宸翰楼中收藏之物,罗氏将其著录于所编《宸翰楼所藏书画目录》之《天章录》中,有据可考。其次,此画用纸为加金纸,一般多为帝王所用。另外,8名朝廷重臣的题跋,从书法风格上可以提供相关佐证。另外,从“松风”二字中“松”字剥落的迹象来看,属造假和“做旧”难以达到的效果。 王明成说,清朝建国之初,定满文为国书,然清代诸帝为了巩固统治,积极学习汉族的传统文化。康熙帝自称:“朕万几余暇,怡情翰墨。”他的座右铭是:“无一日不写字,无一日不看书,义理自然贯通。”根据史料上记载,康熙帝常常在退朝之后,召南书房翰林或精于书画的朝臣陪侍,观摩碑帖,切磋书画技艺,还经常将自己手书卷轴“颁赐”诸臣,“以平日所书者赐卿,方将勉所未逮,非谓书法已工也。 ”由此可以看出康熙在处理政事之余,勤习翰墨,并以书法绘画同近臣交流的亲民情怀,“从此图中可见一斑。 ” 张绍斌说,同时被杨新带领的专家组鉴定为真迹的,还有康熙帝《行书石钟山记》、乾隆帝《行书三官颂》、明代大家方孝孺所作《草书》等作品。
·上一篇文章:李叔同油画名作《半裸女像》近百年后重见天日
·下一篇文章:奇美博物馆精选百年绘画雕塑作品将在镇江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