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律法规 立法保护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民俗文化 > 政策法律法规 立法保护

学术笔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作者:严永和 中国民间故事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公权保护探究

黄玉烨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的传统优势资源,十分需要法律的保护。而从保护模式来看,最佳选择应是公权保护模式,即以公权保护为主、私权保护为辅,实现公权保护与私权保护的相互补充、相互协调。

  非遗公权保护的合理性 

  1.公权保护有利于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由民族集体创作并世代相传、反映该民族特性的文化。处于不同地域、不同地理环境以及有着不同历史经历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同的文化特性,其表现形式异彩纷呈。各种各样的民间文化荟萃起来,就是整个人类文化宝库的一个重要部分,成为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往往不是私主体能够自发做到的,而必须引入公权保护机制,以一种超越个体的视角来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创造力。公权保护可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对内,可以集中更多资源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活动,促进文化产品的可持续生产和传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对外,可以在文化交流与文化产权贸易中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外来文化的泛滥与侵蚀,阻止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海外流失,并保持文化产权贸易的平衡。

  2.公权保护有利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体现的公共利益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具有集体性特征,往往是一个民族、地区甚至国家的文化传统,反映的是一个民族、地区甚至国家的文化内涵、知识价值、审美价值、道德价值及生态价值等,因此主要体现为一种公共利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当使用将损害整个民族、地区乃至国家的利益。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传统人文精神的载体,其价值核心就在于其中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使人们产生一种绵延不绝的民族认同感与历史感。公权以公共利益为价值趋向正好契合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利益的渴求。

  公权保护首先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存,并在此基础上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内涵,保证人们可以从中获得民族认同感与历史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过程中,通过公权保护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行为做出规范,防止过度商业化,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确立正确的价值目标,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相”、“生活场”“生活流”。

  3.公权保护有利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宗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宗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提出,是源于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中被非法使用、破坏、消失或者异化。在我国,“人亡艺绝”的现象也大量存在。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是保存。二是保护。对人们普遍关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确认和保护,使它们能够保持成为人类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和保护对象,保护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当使用。三是发展。从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为了使其不致消灭,还要使其中优秀的文化为世人所认识和利用,弘扬民族文化,使其在传承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唯有着手公权保护,通过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制定财政、税收方面的支持政策,采取调查、普查、设立代表作目录、确认和资助传承人等措施才能实现上述宗旨。

  非遗的公权保护措施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权保护方面,国家作为公权的权利主体及实施者,宜采取以下保护措施:

  1.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活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组织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调查,全面开展普查、搜集、记录、整理工作,摸清家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前提。对不同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例如,对濒危遗产,应及时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对具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请条件的,应组织材料进行申请。对调查、普查获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果,应分类整理,应用电子技术进行管理,建立并更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信息库,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传、遗存等情况。

  2.建立非物质文化代表作名录,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保护无形文化财产,认定“重要的无形文化财产”并建立“人间国宝”制度。我国民间传统工艺技术资源丰富,舞台表演艺术品种繁多,各种行当中有不少“身怀绝技者”。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日本政府对“人间国宝”的认定制度值得借鉴。

  首先,应由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分别建立国家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全国范围内和地方行政区域内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其次,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认定代表性传承人。对代表性传承人,一方面政府财政应给予一定数额的传承补贴,并采取资助传承、提供必要的传承活动场所、为传承人提供技艺创造条件等各项措施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另一方面,要求代表性传承人履行传承义务,培养后继人才。

  3.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促进区域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深厚、特色鲜明、有广泛群众基础且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生产生活等文化生态保存比较完整、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村落或者特定区域,可划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村寨作为文化生态村进行生态意义上的保护。

  4.成立基金,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主要是因为政府出资保护的能力十分有限,因而有必要成立一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金。基金的资金来源包括:(1)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拨付的专项保护基金;(2)捐款、赠款或遗赠;(3)基金资金所得的利息;(4)为本基金募集的资金和开展活动之所得;(5)其他资金。

  5.健全制度,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的流失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收集的实物、资料,应要求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妥善保管;国家所有、集体所有和个人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依法受到保护;境外组织和个人在境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应当与国内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合作进行;严格审核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出境,防止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流失海外。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光明日报 2010年08月10日 08:40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章建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正在征求意见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