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律法规 立法保护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民俗文化 > 政策法律法规 立法保护

我国积极推进民族文化保护立法


作者:耿舒天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本报北京8月24日电近年来,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立法工作持续稳步推进。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是继承、保护、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法律依据和准则。四川、贵州、浙江等省市、地区也纷纷出台一系列地方法规,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保障。

  今年7月1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实施,标志着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已经步入规范化、法制化阶段。该条例在立法历程中,充分考虑了与本法有关的民族、宗教等问题,鼓励社会团体及个人参与到文化保护中来。

  凉山彝族自治州立法保护民族文化的举措并非首开先河。早在2000年5月,云南省就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专门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地方性法规《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2002年7月,《贵州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的贵州出台。此后,宁夏、甘肃、浙江等省市区也依据地方民族特色,结合发展实际,颁布了多部针对民族文化保护的地方法规,为民族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随着法制建设的加强,我国保护民族文化的立法工作也逐渐趋于精细。2008年6月23日,贵州省人大常委会颁布《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该条例对摄录和收集民族工艺流程、文化村寨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项问题作了细致规定,有力地加强了行政区域内民族文化村寨的规划、保护、建设、管理和利用。条例特别对可移动文物保护与出境做出了如下规定,反映历史上各个时代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除依法按程序报经批准的以外,一律不得出境。

  立法保护民族文化,目的是传承文化。新近出台的浙江省景宁县《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着重提到了文化教育问题。条例提出,教育部门要将畲族文化历史和特色民间文化编入地方教材,学校应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同时,民族事务部门应组织编写畲族语言读本,定期举办畲语培训班。旅游和对外接待的工作人员则要接受畲语培训。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2010年8月25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全文及草案说明

下一篇全国人大代表:要加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审定保护工作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