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首先要读懂中国道路,尤其是通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实现现代化是国际社会的普遍追求,但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下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那么外国人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4月18日-20日,“读懂中国·湾区对话”专题论坛在广州召开。南都记者通过采集梳理论坛公开的外国政要、外国学者发言资料和20余篇专访报道,经词频分析发现,“改革开放”“和平与发展”“科技创新”“经济增长迅速”等均为外国政要、外国学者在谈及中国式现代化时使用的高频词。
在他们看来,现代化的中国在经济社会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发展为世界瞩目。同时,中国以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平与发展的外交战略向世界传递出中国声音,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相连。
在外国政要、外国学者眼中,中国式现代化与“改革开放”“和平与发展”“科技创新”“经济增长迅速”等词汇相关联。
以中国方案答世界之问
01/哪些因素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长远愿景、强烈意愿、基础设施、科学技术
何为现代化?目前尚无统一定义。可明确的是,作为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显著标识,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早在1954年,中国就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并提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两步走”设想。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资料显示,中国的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3679亿元跃至2022年的121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过去45年间,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社会和人的进步,不管是速度还是规模,这些进步在人类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在比利时前首相伊夫·莱特姆看来,这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俄罗斯国家杜马第一副主席伊万·梅利尼科夫认为,改革开放体现了中国在制定内外政策时不断适应现实情况变化。他提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刚刚实行改革,其他国家就多次尝试运用其改革思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生产现代化,打破经济发展不平衡,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然而,多年来只有中国曾保持了数年两位数的经济增长指标。“中国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没有盲目复制其他国家做法,而是创造性地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菲律宾前总统、菲律宾高级副众议长格洛丽亚·马卡帕加尔·阿罗约表示,如果让她总结中国近40多年来取得成功的关键,她会指出四个因素:立足长远愿景、拥有为此愿景付诸行动的强烈意愿、重视基础设施、重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整个世界体系日益复杂并加速转变的情况下,中国正在打造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任何国家想要取得成功都要拥有能够鼓舞人民的理论根基,还有或大或小,但必须清晰的目标设定。”梅利尼科夫同时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愿竭尽所能实现中国梦,中国取得发展成就的前提是好的治理制度和稳定的国内局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在战略上不断完善,在实践上不断丰富,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又明确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九条本质要求和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条重大原则。
印度尼西亚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基金会副主席尤素夫·瓦南迪认为,中国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意义十分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