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德明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二、“社区中心”原则中的人类关怀
强调以社区为中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为了避免上文提到的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保护实践,但这是否会导致地方或群体的保守主义呢?这种担心也不无道理。举例来说,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中近年来盛行的区域性、个案式研究,在为认识和理解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以及文化同具体社区之间的复杂动态关系提供大量出色成果的同时,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问题,特别是其中对相关社区或族群“独特”属性与“特殊”认同的梳理、宣扬乃至强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逐渐变成了学术界为大众贴上的标签,使许多地区或人群中本来处在或有或无、或隐或显状态的有关认同的意识,变得日益明确和强烈起来,最终变成了建构和突显不同文化、不同群体和不同地区的特殊性与差异性,进而引发种种矛盾与冲突的新根源。当前世界,民族之间、文化之间以及宗教之间形形色色的冲突,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当然不能完全归咎于学术界的影响,但学术研究究竟在这方面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又应该进行怎样的调整,是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
所幸的是,UNESCO对于非遗保护实践中因强调社区中心原则而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有足够的警惕和预防。这一点,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宗旨来看,我们就会有更清楚的认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针对的对象,当然是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是,面对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或民族之间日益错综复杂的关系,面对当今世界不断涌现的种种矛盾和冲突,UNESCO发起这一社会文化运动的最终目标,已经不再局限于文化本身,而是更多地指向了作为文化遗产主体的人,或者说是人类社会——它是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媒介,创建人类社会交流合作的新平台。对这一点,UNESCO前总干事博科娃有十分明确的阐述:“世界正在寻找促进和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的道路。此时,我们需要有凝聚力的项目,让不同的人走到一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就是这样一个对话和行动的平台。每个国家、每个社区都可以在这里主张自己的权利,分享自己的愿景并发挥文化多样性的创造性力量以巩固我们共同的价值观。”[16]
由此可见,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强调社区的重要性,只是一种工作策略,或最多属于阶段性任务,而不是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还是对于全人类的关怀。在保障每个具体社区的意愿和权利得到充分表达和重视的前提下,构建不同社区之间更容易、更畅通、更和睦的交流通道,从而为缓和或消解不同族群、不同地区之间的矛盾冲突发挥作用,可以说是它最重要的宗旨之一。
这种人类关怀,还体现在UNESCO有关非遗保护的许多观念与具体措施上。以它所主持的影响广泛的代表作名录评审活动为例,该名录名称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强调任何一项被列入其中的非遗项目,都属于人类共享的文化,而不应该被理解为某一申报主体的专利。正因为如此,UNESCO对所有成员国提交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优秀实践名册”申报书,都十分注意纠正其中出现的“独一无二”“杰出”“非凡”等用来形容相关项目的词语,因为其中体现了明显的地方主义色彩[17]。又如,UNESCO文化部国际标准司的司长林德尔·普罗特在谈到保护非物质遗产的意义时曾说:“教科文组织1998年的《世界文化报告》将重点放在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上,这不仅是出于对少数人群人权的考虑,而且是因为对人类的知识和文化资源来说,对那些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现在却正以惊人的速度消亡的传统风俗、语言和生活方式进行保护是极其重要的。也许有一天,地球上这些其他的生活方式会被证明对人类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可能某一天,技术灾难、气候巨变或基因突变会将我们居住的地球彻底改变,那时,我们就需要利用我们所能找到的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帮助人类适应新环境。”[18]其中对于人类未来整体命运的关怀,可以说是跃然纸上。
但遗憾的是,UNESCO非遗保护中对于人类命运的这种强烈关怀,没有概括和提炼为一种更加凝练、更加抽象的思想表达。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篇: [黄永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的文化经济学阐释
下一篇: [张多]从哈尼梯田到伊富高梯田
标签:
【相关文章】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层级及其呈现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报告
[胡玉福]非遗扶贫中受益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认定制度的探索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研究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型的路线图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与时间赛跑 莫让“人去艺绝”
古徽州制墨技艺传承人:古法制墨需要现代传承
百年“纳顿”谁来传承
人走艺绝 浙江非遗抢救记录进入读秒时间
回归生活,才算存活——非遗传承人的无奈与希望
温浩东:保留好彝族传统服饰的“火种”
记录中国非遗人的坚守与荣光——2017“中国非
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的“刻版”生活
“东郎”陈兴华:苗族史诗“亚鲁王”必须传下去
[张兆林]聊城木版年画生产传承中的女性角色研
[岳永逸]本真、活态与非遗的馆舍化
[杨利慧]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以导游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承人
[张巧运]浴“难”重生:一个羌族村寨灾难旅游和
[刘锡诚]对民间文学类非遗数字化采集的一些理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
[代表作]维吾尔木卡姆
[林继富]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批评
[刘锡诚]“非遗时代”的民间文学及其保护问题
[彭兆荣]遗产学与遗产运动: 表述与制造
[刘铁梁]内价值是民俗文化之本
中国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上海1900多项非遗面临“碎片化”
[陈勤建]民间传说中的风物保护
[黄涛]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
[黄涛]语言文化遗产的特性、价值与保护策略
纳西族“东巴纸”被炒作 真正的传承人被边缘
[赖施虬]民间剪纸 剪出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