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恩洪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土登迥乃在说唱《格萨尔》 杨恩洪 提供
4月14日,这个沉痛的日子震惊了世人,清晨,7.1级的强震给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时至今日,2000多人罹难在瓦砾下,上万人伤残。每每看到灾区的报道,心里都在惋痛。我身在海外,就愈加关心、惦念着玉树的灾情。因为,我长期从事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以下简称《格萨尔》)研究,尤其是重点研究《格萨尔》说唱艺人,曾几次赴玉树调研,与那里的民间艺人、《格萨尔》工作者朝夕相处,结下了难忘的友谊。地震的消息一传来,我就万分焦急,非常牵挂他们中的每一位,不知他们是否平安?
地震的当天,我就从澳大利亚打电话给玉树州群艺馆的嘎玛拉姆,但电话不通,又与她在北京工作的舅舅洛周联系,得知她目前正在西宁,一切安好,但其他人的情况一直不明。4月24日,一直关注灾情和史诗艺人下落的好友巴莫曲布嫫和同事李连荣相继给我发来了消息:玉树州《格萨尔》抄本世家布特尕及其儿子一家平安;住在结古镇的年轻艺人达瓦扎巴安然无恙;而年轻艺人土登迥乃在地震中不幸丧生,与他同时遇难的还有他的祖母、妻子和孩子……看到这行字的时候,我的心顿时沉了下来:我怎么也想象不到土登迥乃会在遇难者的名单上。因为他家住在远离玉树震中结古镇的杂多县,怎么会出事呢?看过他们转来的报道才知道,去年土登迥乃被州群艺馆接到了结古镇,每月发给他500元生活费,让他录制《格萨尔》的说唱。而土登迥乃为了《格萨尔》举家前往,由于经济拮据,只能租住在结古镇一间简陋的土房中,为此没有逃脱这场灾难。
确认这一消息后,我感到十分痛惜,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一位富有才华的年轻《格萨尔》艺人,就这样消失在一个黎明未爽的土房下。他的离去对于《格萨尔》史诗的抢救与保护是一个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
忆事:初遇土登迥乃
时至今日,我依然难以接受这一残酷的事实。而当年访问土登迥乃的情景就像一帧帧黑白影像历历在目……
2005年,我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支持,专门从事老一辈《格萨尔》艺人的追踪以及年轻艺人的寻访等研究。2006年夏天前往青海果洛、玉树从事《格萨尔》田野调研。
玉树州杂多县是《格萨尔》流传广泛、年轻艺人辈出的地方。该县的然杰喇嘛对于推动当地的《格萨尔》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在2005年发现了土登迥乃艺人。2006年夏天,为了配合我们的调研,他特地从200公里以外的当项乡,把土登迥乃请到县城,接受我们的采访,并对他的说唱进行了录音、录像。土登迥乃说他的本尊是金刚、护法神阿斯。“先在心中出现一朵莲花,而后家乡的神阿尼者加显现,然后一句一句地从心里往上冒,唱《格萨尔》时自己停不下来,而唱《水浒》时可以停下来。我唱《格萨尔》时心里特别舒服。”
结束杂多调研后,在县委召开的座谈会上,我们一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就史诗《格萨尔》及说唱艺人的抢救与保护进行了阐述,对如何保护杂多丰厚的《格萨尔》文化遗产提出建议,尤其是首次对新发现的艺人土登迥乃作出了评价,引起了杂多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并达成共识,希望尽快在杂多县建立《格萨尔》口头传统田野研究基地,以推动当地《格萨尔》史诗的代际传承,尤其是说唱艺人的抢救与保护工作。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0-04-30
上一篇: 然杰喇嘛笔下的土登迥乃
下一篇: [索南卓玛]《格萨尔》艺人图登君乃:斯人已去 史诗流传
标签:
【相关文章】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层级及其呈现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报告
[胡玉福]非遗扶贫中受益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认定制度的探索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研究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型的路线图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与时间赛跑 莫让“人去艺绝”
古徽州制墨技艺传承人:古法制墨需要现代传承
百年“纳顿”谁来传承
人走艺绝 浙江非遗抢救记录进入读秒时间
回归生活,才算存活——非遗传承人的无奈与希望
温浩东:保留好彝族传统服饰的“火种”
记录中国非遗人的坚守与荣光——2017“中国非
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的“刻版”生活
“东郎”陈兴华:苗族史诗“亚鲁王”必须传下去
[张兆林]聊城木版年画生产传承中的女性角色研
[岳永逸]本真、活态与非遗的馆舍化
[杨利慧]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以导游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承人
[张巧运]浴“难”重生:一个羌族村寨灾难旅游和
[刘锡诚]对民间文学类非遗数字化采集的一些理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
[代表作]维吾尔木卡姆
[林继富]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批评
[刘锡诚]“非遗时代”的民间文学及其保护问题
[马知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田野思考
谭振山·故事大王
说唱世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
[杨利慧]官民协作:中国非遗保护的本土实践之路
[诺布旺丹]“格萨(斯)尔史诗传统”申遗始末
河北非遗“缂丝”民间传承人:技艺传承令人忧
[万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中的主体意识
[黄龙光]谁的非遗──非遗传承如何创新
[宋俊华 倪诗云]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与中国声